對話嘉賓(以姓氏筆畫為序):
吳 超 浙江大學公共管理學院長聘副教授 浙江大學省部共建人工智能協同創新中心研究員
吳 銳 安徽省科技廳人工智能處副處長
費宏飛 合肥小貝智言科技有限公司創始人
賈 開 上海交通大學國際與公共事務學院長聘副教授
高 汛 合肥人工智能與大數據研究院副院長
廖周頤 合肥人工智能與大數據研究院副院長
從技術供給端到需求端的轉變
《決策》:近年來,全球人工智能技術快速發展,成為推動科技和產業加速發展的重要力量,對經濟社會發展和人類文明進步產生深遠影響。對于人工智能的發展和應用,您有何觀察?
賈開:人工智能的演化進程很快,不過并不總是一直往前的線性思路,而是體現了不斷出現困境、突破困境的迭代過程。比如這一輪大家對人工智能的廣泛認知和討論是從2022年下半年ChatGPT開始的,業界普遍認為,通過持續加大數據量和算力投入,即可實現性能指數級躍升,所以很多公司都在投入算力、數據。但到2024年下半年就發現,單純的數據與算力翻倍未必能帶來預期的性能翻倍,規模擴張的邊際效益出現衰減趨勢,這就帶來了人工智能發展路線的新困境。
DeepSeek的明顯進步和貢獻就是給大家提供了人工智能發展的另一個思路。在“十字路口”的困境下,DeepSeek證明了不用完全遵循“規模效應”的老路,走另外一條路也是可行的,就是通過優化原來的方法或者優化原來的數據、算力,去充分挖掘、提升大模型的技術性能,或者說在一定的資源約束情況下,通過優化也能夠達到比較高的性能。
DeepSeek用現實成果證明了另外一條路的存在,其意義不僅體現在技術維度,更體現在應用維度。高成本的創新門檻事實上限制了人工智能的應用潛力。以前大規模、大算力、大數據的投入使得大模型和人工智能的應用門檻很高,不僅有資金的成本、人才的成本,還要有自己專業的數據庫,要去調參數調模型,這個時間維度也很長,并不是一個普及化的低門檻應用。雖然我們不能說DeepSeek就解決了人工智能應用的所有問題,但當前至少推開了應用這扇“門”。
《決策》:DeepSeek為什么會成為一個火爆現象?
賈開:DeepSeek的關鍵是以一個合適的成本,實現了一個比較高的性能,這是從它的技術性能來講。
但我個人覺得,DeepSeek更重要的意義還在于理念認知層面,就是打開了大家的思路,使我們認識到大模型不是只朝著這一個方向,它有很多技術路線,而每個技術路線都具有值得探索的重要潛力。
從這個意義上來說,有一個很重要的觀察是說人工智能推動社會變革的瓶頸,正在從技術供給端轉向需求端。技術供給端的意思就是說技術還不完善、成熟,所有資源都要投到技術供給端的層面,去開發新技術,促進人工智能的發展。現在技術研發仍然在繼續,但技術研發供給可能已經不是唯一或者說最大的瓶頸,同等重要乃至更重要的是如何應用。原來人工智能在各行各業是很難應用的,現在各行各業有能力接觸到這個,大家已經開始愿意去投資,愿意去實驗。
從演化階段來講,2017至2022年我們可以說是人工智能的局部應用期,以人臉識別等垂直場景為主,技術落地范圍還比較窄。2022年出現了通用人工智能的討論,但2022至2024年仍然還是供給端驅動。到了2024年底,DeepSeek就把供給端的瓶頸打破了,并逐漸向需求端轉移,行業開始主動探索應用場景,于是到了開始應用的階段。
廖周頤:研究院作為AI FOR MANUFACTURING(人工智能賦能工業制造)計劃的牽頭方,主攻人工智能工業軟件,我們主要面對工業制造企業家和生態伙伴朋友,特別在自媒體的推波助瀾下,瞬間獲得了“人工智能+”的知識普及,也包括身邊的親戚朋友,都比我更懂AI如何賦能個人和工作效率提升,而且在AI投入產出上,不再是高不可攀,擁抱AI刻不容緩,AI落地應用和需求增長應該是不可逆轉的趨勢。
“人工智能正處于發展黃金期”
《決策》:當前,人工智能產業發展面臨怎樣的機遇和挑戰?未來趨勢怎樣?
吳超:人工智能已經發展很多年了,現在正處于黃金期。面臨的機遇,一是算法創新,人工智能的智力投入非常大,很多人都在研究,算法的創新進展非常快,所以大模型也層出不窮;二是應用創新,人工智能算法達到一定水平之后,像水電煤一樣進入人的生活,融入千行百業,為各個行業賦能。所以應用也是未來發展趨勢,就是如何平民化、普及化、社會共享的應用。但是人工智能的發展可能會產生對人、行業的替代,這個時候人的價值如何體現,以及如何設計分配制度,保障人工智能的普惠性,這對未來是一個挑戰。
吳銳:安徽的機遇要融入全球、全國大的機遇。安徽人工智能產業發展布局早、發展快,在全國較早將人工智能產業列為重點布局的新興產業加速培育,特別是搶抓通用人工智能加速發展的歷史機遇,系統推進大模型、大算力、大應用,強化人才、基金、數據等要素供給。
一是技術基礎扎實。安徽已形成訊飛星火基礎大模型和眾多行業大模型齊頭并進的產品矩陣,科大訊飛榮獲2023年度國家科技進步獎一等獎,星火大模型綜合性能保持全國前列。二是算力支撐強勁。率先實現大算力和大模型國產自主可控,全省智能算力規模達2.4萬P,探索了國產化軟硬件適配的成功路徑,在國家人工智能戰略布局中擁有一席之地。大模型和大算力自主可控也成為安徽人工智能的亮麗名片。三是場景資源豐富。工業體系完善,智能網聯汽車、工業機器人等大量場景機會為孵化行業大模型提供迭代機會。四是區域協同布局。安徽人工智能產業先導區建設加快,合肥、蕪湖、蚌埠等地已形成大模型和集成電路、智能算力和智能工業機器人、智能傳感器等錯位發展的產業格局。
“每個城市都打開了自己的門”
《決策》:大模型技術的應用面臨哪些挑戰?
賈開:我們最近有一個調研,去了寶鋼等制造業企業,發現一個現象,原本我們認為做數字化轉型就是找個IT企業做一套系統就可以了。這套做法現在來看基本不太現實。關鍵原因就在于,大模型到底能在制造業的哪個場景、哪個環節用,IT公司是不知道的,而如何把人工智能的應用場景挖掘出來,就成為關鍵問題。
但這又靠誰、靠哪些主體來挖掘呢?2025年政府工作報告中提出,要“推動科技創新和產業創新融合發展”,“培育一批既懂行業又懂數字化的服務商”。我覺得這樣的提法非常重要。這實際上要求我們要形成既具備扎實完整的數字化基礎設施能力、先進的供應鏈技術能力和成熟運營經驗,而且同時深耕工業制造業各細分領域,能夠深刻把握制造業行業知識的生產性服務商。所以推動大模型應用,培育一批復合型人才是非常重要的。從這個角度看,因為每個城市都有自己的產業優勢,所以每個城市都可能在大模型應用方面打開自己的“門”。
《決策》:具體到安徽來說,薄弱的地方是什么?在拓展應用場景上,探索了哪些創新做法?
吳銳:雖然安徽已經納入人工智能國家戰略布局,但安徽的科研實力、企業培育、生態構建與北京、上海、深圳、杭州相比仍有差距,所以我們的挑戰其實是非常嚴峻的,整個產業發展的壓力也非常大。
圍繞產業發展,安徽謀劃了一個非常好的思路,從2023年到2024年底,工作的重點是大模型、大算力、大數據,就是夯實底座。沒有底座,發展產業是不可能的。
具體來說,有三個方面做法:一是強化技術攻關。設立行業大模型攻關專項,支持龍頭企業聯合高校院所開展垂類模型關鍵核心技術攻關與應用研發,謀劃組建安全人工實驗室,開展安全可控技術攻關。二是深化場景應用。促進人工智能產品服務在皖首用首試,加速科研、工業、醫療、教育、城市安全等重點領域賦能,打造應用標桿。三是優化生態支撐。建設安徽人工智能產業先導區,提供成本算力、數據集、模型庫、科技金融等一站式綜合創新服務;打造百億級基金叢林,培育耐心資本。
如果說上半場是研發打基礎,那下半場一定是應用。尤其是DeepSeek的橫空出世,改變了人工智能生態,我們的打法手法都要變,要由關注大模型為主向大小模型同步發力轉變,由單純的算法創新向注重工程化創新轉化,由跟隨創新向自主創新轉變,由底層能力研發向應用生態構建轉變,由遍地開花向重點突破轉變,由重產業發展向統籌發展與安全轉變。大模型應用到實體經濟,才能發揮出最大價值。
如何應用呢?首先是開放場景機會。安徽圍繞科技創新、產業升級、公共服務、社會民生等4個方向24個領域,開放了一批場景機會,招引了一批垂類模型企業,打造了一批場景應用示范標桿。
其次是建設特色集群。安徽打造了“一核一帶兩區”應用集群,圍繞“AI+”合肥都市圈核心產業、皖江經濟帶制造產業、皖北特色產業和皖南文旅等應用集群建設,高標準建設合肥通用人工智能、蕪湖機器人、馬鞍山視覺大模型、蚌埠智能傳感器等未來產業先導區。
再次是場景招商對接。安徽常態化組織場景對接活動,謀劃場景創新大會,發布場景圖譜,動態挖掘“AI+”重大場景機會,推動設立場景專業機構,成立了合肥市場景應用創新促進中心有限公司,讓專業的人干專業的事。
最后是提供政策支持。圍繞應用,安徽修訂了《打造通用人工智能產業創新和應用高地若干政策》,設立場景創新項目支持重大場景建設。
費宏飛:我自己在做一些小的大模型應用。在B端,一個是企業內訓,現在很多企業想用大模型,但是不知道怎么用,我已經體驗過國內外幾十個大模型相關的項目,我們就實打實告訴企業,大模型的應用效果怎么樣,企業應該怎么應用;第二個是企業咨詢,為企業提供大模型落地的方案。在C端,我們也在做教育領域“小而美”的產品,比如個性化英語卡片、教育付費培訓等等。如今,大模型的應用領域十分廣泛,AI中小企業可以發揮各自的優勢和創造力,抓住機遇開創出一番新天地。
“給錢給地不如給場景”
《決策》:在構建人工智能產業生態中,如何融合資本、人才、技術、數據等要素,構建“四鏈”深度融合的產業生態?
高汛:我們研究院圍繞創新鏈,聚焦核心技術突破。孵化企業九韶智能攻克工業研發設計軟件的核心技術-幾何內核“卡脖子”難題,發布國產自主自研幾何內核-九韶內核AMCAX,支撐飛機汽車設計工業軟件和內核國產替代;突破CAX一體化這一難題,完成“凝光NEXT”平臺上線,真正實現設計和分析統一數據標準、統一技術框架和統一用戶接口;建設科大硅谷重點產業公共服務平臺、合肥智能工業設計科技成果轉化中試基地;聯合中國科大、合工大等高校院所搭建產學研平臺,設立交叉學科實驗室,降低技術應用門檻。
圍繞產業鏈,深化場景賦能。在智能制造上,與奇瑞汽車、陽光電源、合力股份等企業合作,推動工業視覺、智能質檢、數字孿生等技術在生產線落地;在具身智能機器人領域,孵化企業開發智能系統,拓展服務機器人市場。我們還聯合國家信息中心國信碳中和研究院等10家單位成立產業生態聯盟,促進上下游企業協同創新。
圍繞資本鏈,激活創新動能。聯合安徽省新型研發機構基金成立安徽首個專注于“下一代人工智能”和“下一代工業軟件”天使投資基金,采用“基地+基金”模式支持成果轉化;通過開放智能制造場景吸引資本投入,例如安徽中數國科計劃三年投入2000萬元研發具身智能系統;聯合建行、徽商銀行探索“投貸聯動”,提供“股權+債權”綜合融資服務。
圍繞人才鏈,強化全周期引育。依托鄂維南院士團隊吸引國際頂尖人才,入駐20余家科技企業,形成算法工程師、數據科學家核心團隊;通過“科大硅谷”平臺整合高校資源,開展技術培訓與學術交流;定期舉辦行業論壇,促進產學研知識共享,構建高端人才集聚效應。
吳銳:在培育生態上,安徽圍繞“政產學研金服用”做文章,其實就是“四鏈”融合的升級版。
一是龍頭企業引領。支持科大訊飛、智象未來等龍頭企業與央國企、民企合作,引育產業上下游企業,促進大中小企業融通創新;現在的招商是“給錢給地不如給場景”,安徽強化場景招商、基金招商、AI招商,發展壯大產業鏈重點企業,實現產業鏈“強鏈補鏈延鏈”。
二是加大資本賦能。打造百億級基金叢林,鼓勵國資布局智能產業,金融機構創設特色產品。
三是加快人才引育。建立人工智能重點人才名單,研究制定專項工作舉措。重點舉辦“一賽一會”,聯合中國計算機學會高規格辦好2025中國人工智能產業大會,升級舉辦全國通用人工智能創新應用大賽,提升安徽人工智能產業知名度和感召力,吸引頂尖團隊,吸引更多高質量、高水平、高價值項目落地轉化。
四是協同創新機制。組建安徽省科技產業融合創新協會,匯聚科學家、工程師、產品經理三類人才,形成“市場—研發—工程化—產業”閉環。
五是強化數據算力支撐。推動重點領域數據歸集及多模態數據集建設,歸集高質量行業數據超10PB。建設智能算力調度平臺,推動國產算力研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