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確定世界帶來的不確定風險”
《決策》:在全球經濟不確定性激增、逆全球化浪潮加劇的背景下,中國企業出海正面臨前所未有的風險和挑戰,對此,您有何觀察?
于津平:當前,世界經濟增長速度放緩,中美關系非常復雜,對世界上很多國家產生了影響,也給企業出海帶來了風險,在這種不利的環境下,企業走出去充滿挑戰。
盡管外圍的風險因素很多,但中國企業出海這些年保持穩定增長態勢,這得益于出海的多種方式,像OFDI、工程承包、勞務合作等,我國一直保持領先地位。
當然,這種態勢也與國內發展環境的變化有關。中國現在是一個制造業大國,隨著經濟發展水平的提升,一些傳統產業像勞動密集型產業,人工成本越來越高。而一些發展水平比較低的國家,勞動力充裕,可以節約大量的企業成本。
從投資理論上來說,這叫邊際產業擴張理論,是由日本學者小島清提出,當時日本經濟快速發展,一些傳統產業隨著勞動力成本、土地價格的不斷上升,開始進行海外投資,主要是東南亞國家,由此獲得了豐富的利潤。
那么,這種傳統產業在國內發展的優勢因素不斷消失之后,通過在全球尋找新的生產國,企業可以繼續生產,從而延長了產品的盈利時間。
所以,現在中國企業出海,實際上是因經濟發展進入了一個新階段,帶來要素價格的持續上漲而產生的一種現象。這對于企業自身發展是有利的,國內內卷式競爭,出海可以利用當地廉價的要素資源,價格可以賣的更好一些。這是一方面。
第二,企業出海很大程度上與自身的能力有關,現在中國很多企業能夠在國際上去經營,是因為企業自身的國際化能力水平有了很大提升。
現在,中國有很多新興產業領域的企業在迅速成長,需要不斷地去開拓市場,可以國內生產海外銷售;也可以對外投資,融合本國技術優勢和投資國的政策優惠、勞動力成本低、關稅壁壘少等優勢。同時,投資的國家市場規模大、制度穩定,在這種情況下,企業可以把一些生產放到外國去,既可以利用當地優勢資源,還能更方便接近市場。
第三,現在國際大環境確實給很多企業出海帶來了很大影響,但實際上企業是可以繞過這種貿易壁壘的。
比如,很多企業到東南亞國家進行投資,一個重要原因是可以利用它們與其他國家的一些比較便利的貿易條件,這樣企業不僅可以接近投資地市場,也能接近與它簽訂自由貿易協定國家的市場,繞過一些貿易壁壘。
最后,企業出海與中國的制度因素也有必然關系,中國大門越開越大,鼓勵企業出海,提供了很多的制度開放和一系列比較好的服務,比如法律服務,政府部門會定期發布海外投資信息等。
總之,在當下這個不確定的世界,無論是對外貿易還是投資,都存在著相當大的不確定風險,這與過去確實不一樣。
重視所在國政策的穩定性
《決策》:在當前復雜多變的背景下,企業出海的難點有哪些?
王業春:從調研的安徽企業來看,出海難點主要有三個方面:一是缺載體,境外經貿合作區發展相對滯后。目前,境外經貿合作區已成為我國企業集群式“走出去”、推動產業鏈供應鏈國際合作的重要平臺。安徽省境外經貿合作區建設起步較晚,目前有影響力的有2012年啟動建設的奇瑞巴西工業園區、2019年啟動建設的匈牙利歐僑科技產業園,另有4家正推進建設。
二是協同力不強。出海企業“單兵作戰”的現象仍較普遍。同行業出海企業海外惡性競爭時有發生。主導行業生態和資源整合的出海“鏈主”企業較為缺乏,部分鏈主企業沒有充分發揮引領支撐作用,產業鏈上下游帶動性不強,中小企業對出海有很多顧慮。
三是要素和服務支持不夠。物流通道不夠暢通,物流壁壘仍存在。跨境投資復合型人才緊缺,海外融資難度大。國際金融、涉外律所、合規管理、知識產權、仲裁機構等市場服務主體匱乏,貨代公司數量少,應對不合理經貿規則能力較弱。相比較,浙江、廣東等先進地區,在協調與屬地政府關系、組織通關報稅、提供法律咨詢、協調物流服務、爭取國內政策支持等方面手段多、措施實,能夠幫助企業“輕裝”出海。
吳福全:一是對政策知曉度低,不熟悉當地的政策和環境。二是缺錢。我們出海的企業家經常在一起交流,大家都普遍反映資金很困難,加上匯率波動性比較大,各方面的要素成本也在不斷上升,有些施展不開拳腳。
三是物流成本比較高。以安徽來說,安徽與東南亞很多國家還沒有直飛的航班,貨物航班就更沒有了,我們也在呼吁開通更多的直飛航班。海運雖然成本低,但是時間長,而且時效性也比較差,像時效性要求比較強的食品等產品貿易,一般都會選擇航運。
“抱團”出海
《決策》:在復雜性日益增長的大環境下,企業如何有效應對風險和挑戰?
于津平:無論企業在哪里經營,都會面臨機會和風險,我想企業家心里是有答案的,不同的企業要不要出海,有很多擔心的因素,企業家自己也有研判,比如說方向選擇,必須要重視東道國政策的穩定性,尤其是對中國企業投資政策的穩定性。如果不去考慮這個穩定性的話,一旦政策發生變化,企業就會承受很大損失。
一方面,企業家一定要進行充分的事前調研,做好市場調研分析。比如,當地有沒有產業鏈上下游企業,電力供應穩定不穩定,人員管理、人員成本、人員技能能不能滿足要求等等。這些因素,企業在出海的時候,一定要有充分的調研,要在考慮到各種各樣的有利和不利因素基礎之上統籌推進。實際上,很多企業家也是這么做的。
另一方面,企業要做好出海,跨國管理能力必須要跟上。因為在國外經營,會遇到很多新的管理問題,員工文化語言習俗都不同,當然還包括一些危機處理等等,如果不具備一定的跨國管理能力,會遇到很大的困難。
現在,我們國家推動高質量共建“一帶一路”走深走實,與很多國家政府簽訂了很多協議,對于企業出海減少風險很有幫助,企業的背后有一個強大的國家,遇到困難,國家肯定會幫助企業解決。
邵剛:企業出海,一要選擇好國別市場。出海到哪里去?方向怎么選?去錯地方了,可能會產生很大的損失。選擇好國別市場,要具備商務能力,與自己的主業結合,明確戰略規劃方向,同時還要有專業的人,這在當前中美貿易戰背景下尤為重要。二要有一種責任擔當。一方面積極響應國家“走出去”戰略號召,自覺做“一帶一路”倡議和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踐行者,主動擔當國家責任;另一方面,對標現在全球最優秀的同行企業,走國際化發展之路,這既是企業的責任擔當,也是自身生存、發展做優做強做大的需要,不能覺著現在只做國內業務也可以活得不錯,就躺平了,要以全球視野謀篇布局,主動擔起企業百年長青、可持續發展的“一代人”責任。三要具備出海資質條件,沒有對外的資質或者品牌,出海會很困難。
以安徽為例,很多企業的品牌不夠硬,同時對市場的了解還不夠深,特別是一些想出海的企業,對市場目標國選擇不準,出海去哪里,去干啥,出了問題怎么辦,有什么風險,搞不清楚,所以很多企業心里沒底、沒自信,不像中鐵四局摸爬滾打幾十年,已經具備了自信,經歷了很多次的“戰斗”,并且都打贏了。
為什么能打贏?首先要有專業性,要有戰斗精神,敢戰斗,千萬不能將國內的思維帶到國外,要有國際思維,最基本的就是專業。
四要有愛國情節,站穩中國立場。我在國外經常說的第一句,首先我是一個中國人,第二我是中國企業,第三我代表中鐵四局。
最后,要信息共享、資源共享。安徽的出海企業中,中小企業比較多,缺少信息資源。2024年12月,安徽省委省政府牽頭成立徽派企業國際經貿合作聯盟,就是為了破解這個難題。目前,聯盟已建成一個資源、信息、產業鏈共享的平臺,通過經常性的金融+、工程+、合規+、物流+、汽車及新能源+等活動,開展實戰案例分析,碰撞出出海的新思路、新布局;同時,聯盟在優勢國別、優選國別建了一個個海外網點,相當于安徽企業出海的家,讓安徽企業更自信、更安心、更安全的走出去。首批22個國別網點,依托安徽龍頭企業建設,已經進入實質性的運行階段。可以說,聯盟國內有平臺,國外有“家”,企業家心中有家國情懷的擔當。
吳福全:在現在這種復雜多變的環境下,我認為第一是尋找新興市場,比如東南亞,或者沿著“一帶一路”上的國家找市場,這是大有可為的。
第二,做好出海前的各項“體檢”和準備工作,了解當地的法律、政策、文化等等,以便于出海不走彎路,這也非常關鍵。
第三,要找準自身的優勢。企業不同,出海的模式也不一樣,但要搞清楚你的優勢在哪里?是商業模式、產品、服務、渠道,還是供應鏈等等,這有利于企業能夠迅速在出海的市場上發揮出優勢。
第四,大家一起抱團,用好政府打造的平臺,比如徽派企業國際經貿合作聯盟、海外商協會等組織,抱團取暖,資源分享,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市場行情有高峰,也會有下行,每天都在發生變化,企業需要適應這種變化,這種變化也許會讓一些企業成長壯大,會可能會讓一些企業走向消亡,所以大家也不要怨天尤人,這是一種客觀現象,要有一顆平常心,積極去面對。
“遠親不如近鄰”
《決策》:我們注意到,近年來,越來越多的皖貨出海,皖企身影活躍在全球各個產業領域,如何看待安徽企業出海的機遇與挑戰?
王業春:在當前大背景下,安徽對外貿易和投資會受到影響,從短期看是挑戰,對外投資面臨的挑戰明顯增多,中間品貿易也將受到明顯影響。比如安徽有企業反映,受美國關稅影響,將暫緩在泰國、越南等東南亞國家的投資計劃。有企業反映,其在美國建設的項目,受關稅政策影響,從國內運送設備面臨高額關稅。
從長期看是機遇,倒逼安徽企業加速出海,拓展多元化市場,提升全球資源配置能力。為了應對美國的關稅戰和貿易壁壘,國家和安徽預計將出臺更大力度的政策措施,加大企業抱團出海服務力度,助力企業開拓“一帶一路”、東盟、中西亞、東歐、南美等市場。
例如,去年底安徽省成立了徽派企業國際經貿合作聯盟,就是要發揮這一平臺作用,完善海外綜合服務體系,支持橫向組團、縱向共鏈、金融賦能,引導汽車、光伏、工程機械等優勢產業有序進行海外布局,推動企業“抱團出海”,進一步融入全球產業鏈供應鏈。2024年安徽對共建“一帶一路”國家的投資金額占比超過30%。
于津平:安徽這兩年新興產業發展很快,涌現出很多高科技企業,這為企業更好出海打下了很好的基礎。企業自身有技術優勢,也有資金,具備了出海的能力和條件,但是企業出海關鍵還是要遵循市場的規則,并且有效應對國外風險。
我覺得很多安徽企業已經做得很好,現在可以站得更高,站在全球視野,選擇有利于自己發展的投資目的地。從世界格局變化來看,東盟值得重點考慮,離我國近,與我國也簽訂了一些自貿協定;另一個是日本、韓國,日韓是亞洲僅次于中國的經濟體。不管國際環境怎么變,至少在周邊,與我國聯系很緊密,俗話說“遠親不如近鄰”。
還有,歐盟也是一個不錯的選擇,安徽發展比較好的新能源汽車產業,技術處于領先地位,在歐洲很受歡迎。最近,歐盟和中國就汽車出口達成了一項重要共識,規定中國出口到歐洲的電動汽車價格不能低于29萬元,同等價格下誰的質量更好,消費者就會買誰的,這對安徽來說是利好。
當然企業還是要做好調研,不能籠統地認為哪個地方好、哪個地方不好,要綜合考慮成本與市場之間的收益,做好風險防范。
作為安徽省政府,最重要的是做好服務,暢通信息,加強融資等要素資源支持,為企業出海創造更好的條件。同時,要加大國際化人才的培養,打造一批高素質的跨國經營管理人才團隊,為企業更好出海提供人才支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