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基層,如何凝聚新時代文明實踐中心三級陣地協作聯動的工作合力?
三級陣地協作聯動存在哪些難題?
怎樣把各類陣地資源、文化資源、人才資源調動起來,打通貫通聯通,走出一條陣地協作聯動新路徑?
這“三問”是很多基層新時代文明實踐中心建設遇到的問題。安徽池州市貴池區以破解“三問”為抓手,建立了覆蓋城鄉、資源融通的新時代文明實踐陣地體系,剖析了貴池區新時代文明實踐中心三級陣地協作聯動的難題和不足,積極探索陣地協作聯動新路徑。
上下配合、區域聯合、跨界融合
貴池區著眼于凝聚群眾、引導群眾、以文化人、成風化俗的目標要求,形成新時代文明實踐中心三級陣地協作聯動的工作合力,有力推動陣地資源不斷整合融合,促進文明實踐工作高質量開展。
一是上下配合,陣地一體化聯動。新時代文明實踐中心的中心、所、站三級陣地聯動,需要縣級層面做好頂層設計,同時也需要各方動手、齊抓共管。貴池區明確區委書記、鎮(街道)黨委(工委)書記、村(社區)黨組織書記作為第一責任人,做到三級書記共同抓,形成了緊密配合、分級負責、各有側重的聯動運行機制。統一規范陣地建設及運行制度,完善所、站的功能室設置,設計文明實踐形象標識,創作《秋浦歌》主題歌曲,建立新時代文明實踐工作聯席會議、經費保障、工作月提示等一系列制度,為協作聯動打下基礎。
二是區域聯合,陣地集成化協同。區級層面注重發揮示范效應,引導各地因地制宜統籌好區域內陣地資源。根據安徽省文明實踐示范中心的標準,貴池區在主城區人流集中地段建成區新時代文明實踐中心。20個鎮(街道)新時代文明實踐所共用文化站陣地,既避免重復建設浪費,更便于同類資源共享。220個村(社區)一般是在黨群服務中心掛牌實踐站,或改造利用其它功能陣地,并按照一站多點的思路,在愛教基地、道德超市、家風館等掛牌成立新時代文明實踐點(基地),形成“1+20+220+N”新時代文明實踐陣地矩陣。梅村鎮霄坑村在全省首家村級保密教育基地掛牌成立新時代文明實踐站,不僅具有很強的地域文化特色,還能助推本地紅色資源、茶葉產業融合發展。
三是跨界融合,陣地項目化共享。貴池區按照“打造項目,整合資源”的工作思路,孵化“觸摸傳統文化之二十四節氣”“民歌傳唱”“青年夜校”“居民議事”等20余個受群眾喜愛、服務成效突出的文明實踐志愿服務項目,將氣象、鄉村振興人才培訓、青年大學習、基層矛盾調解等各方資源跨界融合到文明實踐陣地當中。秋浦街道、墩上街道等鎮(街)文明實踐所探索民事“民提、民議、民決”的居民議事會制度,被《半月談》和新華社政論片《偉大的改革》作為基層治理典型向全國宣傳推介。融合激發漣漪效應,貴池區涌現出“一約四會”“逢四說事”“紅色文旅小劇場”“打鎮長熱線、找支書解憂”民生熱線,“警民議事廳”等基層治理品牌。
“三不”現象
由于基層行政資源、經濟發展等多種因素的制約,貴池區新時代文明實踐中心在三級陣地協作聯動過程中,存在精力投入、財力保障有限的弱化,資源沒有有效整合的分化等問題,出現頂層設計不完善、部門配合不密切、平臺貫通不順暢的“三不”現象。
從統籌聯動上來看,頂層設計不完善。新時代文明實踐陣地建設前期,不少地方力求達標,忽視了不同層級聯動發力,部門壁壘仍然存在,導致各類資源無法融合和利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陣地作用發揮。區新時代文明實踐中心對基層陣地以督導標準化建設為主,沒有對陣地協作聯動進行系統的頂層設計,也缺乏有效管用措施,大多數鎮(街道)和村(社區)陣地文明實踐陣地資源沒有實現共享,尤其是城鄉之間隔閡、人才資源緊缺等情況較為突出。
從資源共享上來看,部門配合不密切。新時代文明實踐所、站沒有有效整合利用技能培訓、法律援助、健康服務、文體活動等方面的陣地資源,群眾黏性不強。實踐站沒有將觸角延伸到田間地頭、公園廣場等群眾身邊,群眾參與率不高。部分地區雖然在空間上進行了融合,但由于人、財、物等方面資源共享度不高,加上基層從事新時代文明實踐的工作人員一般都是非專業人士,一人身兼多職,精力有限,難以承接上級下沉服務,更談不上組織優質資源輸出。
從陣地協作來看,平臺貫通不順暢。新時代文明實踐陣地作用的充分發揮,離不開大數據、人工智能等新一代信息技術的加持。“貴在實踐”云平臺是由區新時代文明實踐中心獨立開發的,點單、評單等功能已經基本完備。然而,由于沒有與融媒傳播、智慧城市等各類云平臺陣地聯通,成為了文明實踐“孤島”。另一方面,線上陣地各項功能相對單一,直播和宣傳推介等活動開展得不夠豐富,用戶活躍度、點單功能有待持續提升和優化,才能更好地滿足人民群眾對新時代文明實踐服務的需求。
點線面一體發力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建設新時代文明實踐中心,要著眼于凝聚群眾、引導群眾,以文化人、成風化俗,調動各方力量,整合各種資源,創新方式方法。因此,針對貴池區新時代文明實踐中心三級陣地協作聯動過程中的不足,要樹立大平臺、大陣地思維,秉持“不為我所有,但為我所用”的理念,打通部門壁壘、貫通區域資源、聯通線上線下渠道,點上建設新時代文明實踐集市,線上打造文明實踐帶,面上構筑融“文明實踐+志愿服務+基層治理”為一體的文明實踐綜合體,點線面一體發力,推進全域文明實踐一站式服務。
首先是重組優化,調動各方力量建設文明實踐集市。成立資源整合領導小組,由區委主要領導擔任組長,充分激活“中心吹哨、部門動員、各方參與”的工作機制,發揮結對共建、聯席會議等制度優勢,根據文明實踐需要和群眾需求,對黨群服務、文化服務、健康服務等各個部門條塊管理的陣地進行資源再配置、再優化,重新設置功能分區和空間布局,建設新時代文明實踐集市,努力做到一個場所、多個功能、各方共用。各個部門將服務項目以擺攤設點的形式呈現,為廣大群眾提供一個能夠逛、能夠看、能夠學的小而美的文明實踐趕集之處,既傳播文明,又洋溢著煙火氣息。
其次是盤活串聯,整合各種資源塑造文明實踐帶。新時代文明實踐資源散落在基層陣地當中,推進主題文明實踐帶建設,要把各個文明實踐集市中富有特色、主題相同的資源盤活起來、串聯起來,推動陣地觸角向基層延伸,形成豐富有效的供給。各地鄉村擁有極具特色的鎮村史館、家風館、紀念館等,城市分布著美食、文創、汽貿等商圈,借鑒山東省濟寧市42條主題文明實踐帶建設經驗,以文化特征、產業基礎、民風民俗等為參照系,按照地域相鄰、特質相近的原則,將相似主題合并同類項,打造主題文明實踐帶,強化帶內的資源統籌和活動銜接。堅持因地制宜,將新時代文明實踐帶的“根系”延伸到與居民生活接觸密切的便利店、鄉村大舞臺、田間地頭等人群聚集場所,推動文明實踐服務從“最后一公里”到“最后一米”。
最后是聯通貫通,創新方式方法筑就文明實踐綜合體。實現新時代文明實踐陣地整體協同聯動,需要創新“互聯網+文明實踐”理念,建立文明實踐云平臺,將一定行政范圍內所有的文明實踐資源、服務等全部貫通起來,構建文明實踐綜合體,一攬子解決文明實踐活動的精準性、及時性問題,確保需求調查精準、服務推送及時、調集力量就近、活動開展豐富。提升優化現有的新時代文明實踐中心云平臺,打造理論傳播、特色服務、文明志愿等特色板塊,促進資源集成。依托云平臺常態化推進優質資源持續性下沉,彌補部分農村文明實踐陣地缺項目、缺人才、缺資金等短板。發揮云平臺“精準畫像”功能,推動文明實踐精準化服務。
通過陣地資源整合,促進新時代文明實踐中心三級陣地協同聯動,從而達到統籌各方力量、實現多元共治的目的,實現文明實踐與基層治理的“雙向奔赴”。
(作者單位:中共池州市貴池區委黨校)